1、从“重治轻防”到“防治并重”的转变
对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从“重治轻防”向“防治并重”转变。糖尿病前期是指血糖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过渡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有3种情况:糖耐量损害(餐后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糖在6.1-7.8mmol/L之间)、糖耐量损害+空腹血糖异常。
这类糖尿病高发人群要尽早进行早期干预(一级预防),包括生活行为干预和药物干预。通过干预不仅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医学实验证实,生活方式干预比药物干预更为有效、经济。
2、从“单纯降糖”到“控制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转变
糖尿病往往聚集了众多心血管并发症的因素。如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凝、慢性炎症以及腹型肥胖等,这些因素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表明,严格控制血糖,能减小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但预防大血管并发症的作用并不明显。
因此,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仅控制血糖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对各种心血管危险因素实施全面控制,以达到降低大血管并发症和其他慢性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3、从“逐级渐进治疗”到“积极理性化治疗”的转变
逐级渐进治疗是2型糖尿病的传统治疗模式,即从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开始,每一步骤无法较好满意控制血糖时,逐渐升级。依次进行单一口服降糖药治疗、联合治疗、采用胰岛素治疗,这种治疗模式比较保守,不能迅速控制血糖。
糖友处在高血糖状态下的时间越长,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概率就越大,而且,如果使用胰岛素的时间太迟,就有可能错过修复胰岛功能的最佳时间,到时胰岛β细胞下降或消失的趋势将无法逆转。
积极理性化治疗是根据2型糖尿病自然进程中不同阶段的病理和生理特点,提出的最新治疗理念。这种疗法遵循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内在规律,根据不同阶段的病理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尽早给予药物联合治疗,尽快控制患者的血糖,并使之达标。
积极理性化治疗主张疾病治疗的全过程都要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药物(胰岛素增敏剂),并且根据不同胰岛功能不同阶段的衰减程度,适时加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
4、从“常规治疗”到“强化治疗”的转变
强化治疗能较为有效地保护正常的胰岛β细胞,修复受损的β细胞,进而恢复和提高糖友自身胰岛素分泌功能,同时还能有效地保护血管,减轻或延缓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经过强化治疗的早期糖尿病患者,有10%能恢复到停用口服药物的程度,这是常规治疗所无法取得的效果。
强化治疗适用于早期糖尿病、血糖严重超标的糖尿病、口服药物疗效欠佳的三种糖友。
-------本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