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糖尿病?
按照字面的理解和公众的普遍意识,顾名思义,糖尿病是指尿中有糖。这个理解与糖尿病的确切定义是有很大差距的。
诊断糖尿病的依据是静脉血葡萄糖含量,而非尿糖。
按照空腹(指禁食8小时以上)血糖和糖负荷(通常指糖耐量,即OGTT实验)后2小时血糖水平,可以把整个人群分为:正常人、空腹血糖受损(即糖尿病前期)人群和糖尿病患者(见下表)。
除此之外,也有研究者认为血糖的波动幅度较大,即使在一天中的不同时点测量,血糖的差距可能也会很大,因此,应当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含量≥6.5%作为诊断糖尿病的标准。
由于糖化血红蛋白(代表的是过去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的含量受短时间血糖波动的影响较小,按照这个标准诊断可以避免应激等即可因素对诊断造成的干扰。但其缺点在于,对于那些已经患病但时间较短的患者,可能漏诊(因为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实际上,不管是血糖水平还是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其诊断标准确立的依据均来自于高糖造成的视网膜病变。
大量的研究表明,空腹血糖≥7.0mmol、随机血糖≥11.1mmol或者糖化血红蛋白≥6.5%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风险将急剧升高。据此,才有了现今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因此,追根溯源,与高糖相关的“视网膜病变”才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
糖尿病远期危害有哪些?
绝大多数时候,糖尿病造成的危害并非高血糖本身,而是高血糖造成的各种并发症。其中包括,最严重的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和下肢血管病变。
从上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可以清晰地知道,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特异性较高的微血管并发症。轻度病变可能仅有微动脉瘤,重度病变则造成眼底出血甚至失明。
在20~74岁的成人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也是造成失明的最常见原因。由于病变早期患者通常没有知觉,而等到发现视力异常时病情可能已经较重,因此,所有的糖尿病患者必须定期做眼底检查,以确定视网膜病变是否发生及严重程度。
糖尿病患者中,20%~40%发生糖尿病肾病,并且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生率逐渐提高。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出现微量白蛋白,随着病程进展,尿中白蛋白的含量逐渐增加,并形成大量的蛋白尿。
由于肾功能受损,肾小球率过滤的下降,清除体内废物的能力降低,血中的尿素氮、肌酐水平的上升。若不能有效干预,糖尿病肾病最终将进展为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
神经病变也是糖尿最为常见的远期并发症之一。病变可累计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以后者居多。尤其是在10以上病程的糖尿病患者中,常有明显的神经病变。
神经病变累计的范围极广,通常会有肢体的针刺样疼痛、麻木、感觉异常。此外还可以累及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表现为直立性低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上腹饱胀感、吞咽困难、呃逆、便秘、腹泻、排尿障碍、尿储留、尿失禁、尿路感染、性欲减退、勃起功能障碍、月经紊乱等。
此外,下肢血管病变也是糖尿病严重并发症之一。虽然下肢血管病变不是糖尿病的特有并发症,但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几率明显增加。而且发生更早、病情更重、预后更差。
下肢血管病变早期常无症状,中期可有间歇性破行、缺血性静息痛,晚期则发生缺血性溃疡和坏疽(即糖尿病足),常并发感染。若治疗不当可造成骨髓炎、全身性感染、脓毒血症和休克,甚至必须截肢。
作者简介:张崇,武汉大学药理学硕士,医院药学部主管药师,内分泌专业临床药师、执业医师。长期从事药物治疗学研究,已发表领域内研究论文近10篇,SCI收录6篇(第一作者2篇)。
感谢老板打赏,祝您健康!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