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隐寺咫尺西天给年轻人的四条启示

到杭州游玩的童鞋,难免到西湖边撒欢。

到西湖边撒欢的时候,难免要拜访灵隐寺。

拜访灵隐寺的时候,难免要拍照留念。

拍照留念的时候,难免会拍到这一面墙,墙上赫然刻着四个大字:咫尺西天。

咫尺西天

年轻人只顾拍照,对这几个字没有太多感觉,反正都认识,上小学时就认识了。

老年人拍照的时候,难免心里有些嘀咕:西天?哪个西天?是那个西天吗?

其实,不用担心,杭州都已经是“天堂”了,这个“西天”就当作唐僧取经的那个“西天”,绝对都是好地方。

言归正传,“咫尺西天”之所以能放在千年古刹的门口,必有深意。

如果不能理解它的含义,也许是一次遗憾,尤其对于处在迷茫路口的年轻人。

迷茫

那么,什么是“咫尺西天”呢?

先说什么是“咫尺”?

“咫”和“尺”原本只是一种粗略的距离单位。

其中,咫是指女性手掌张开到最大时,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尺则是指男性手掌张开到最大时,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

后来,“咫尺”表示接近或刚满一尺,形容距离近或差距很小。

咫尺的距离

再说什么是“西天”?

“西天”,在佛家的语境里,一般有两种含义:

一是指佛教发源地天竺(即印度),类似于基督教的“耶路撒冷”,都是最有名的宗教圣地。

历史上的唐玄奘,就是千里迢迢去那里学习佛法,并取回了造福国人的佛经进行翻译,最广为人知的《心经》译本就是他老人家的杰作。据保守估计,把世间抄写过的所有《心经》书籍连起来,可以绕地球三百圈。

顺便说一下,佛教的典籍分为三类:经、律、论。简单地说,经是佛陀亲口所说的观点汇编(《心经》、《坛经》是例外),律是佛教的戒律和行为规范,论是对经、律等佛教观点和规范的解释和论述。这三类佛教典籍合称为“三藏”,唐玄奘又被称为“唐三藏”,说明他精通所有佛法,相当于佛教界的博士或教授,是名副其实的高僧。

唐三藏

二是指佛教宇宙观里面“西方极乐世界”的简称,类似于基督教的“天堂”,都是无忧无虑的地方。

“西天”距我们中原之地有多远呢?据说是十万八千里。对高人来说,也就是一个跟头的事情;对于只能步行的凡人,那可是遥不可及的距离。

《西游记》里的唐僧,主要靠骑马到了这个地方,并见到了佛祖,取回了真经。

而灵隐寺门口的“咫尺西天”,这个“西天”是第二种含义的衍生义,主要表示很远但无忧无虑的地方,也可以象征十分遥远的地方。

具体而言,“咫尺西天”有四个含义:

第一,很远但无忧无虑的地方,就在你眼前很近地方。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坐了三年牢之后,75岁的褚时健,因为糖尿病保外就医。已经75岁了,该怎样度过余生呢?

有人请他去矿业公司当顾问,他回绝了;有人请他重回烟草行业,他也回绝了。

但具体要做什么,他也不知道,一开始做了各种短暂的尝试,但没有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直到有一天,他去一个种橙子的堂弟的山上参观,才决定自己要到哀牢山重橙子。

哀牢山是他年轻时候起步地方,而种植是他多年前发家致富的根本(红塔集团因为他科学的烟草种植方式起家),他找到了自己事业定位。

9年后,他的橙子在全国热销,他也由当年的烟草大王,变成了今天的橙子大王。

褚时健

真正属于你的机会,往往不在十万八千里的天边,而在离你最近的眼前。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很多时候,我们想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想找到自己的创业定位。听了无数课程,看了无数书籍,尝试了无数事情,最后发现:你认为光荣伟大正确的定位,都有人做成了,而你没有。

不是说“定位”不重要,是“不适合你的定位”不重要,脱离自己实际情况的定位都是空中楼阁,没有自己深度参与的定位都是梦幻泡影。

第二,很远但无忧无虑的地方,就在你方寸之心里。

这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年前的明朝,35岁的王阳明在朝廷兵部任职,正是大展宏图的时候。

却因为不小心得罪了权臣刘瑾,他被当众打了个半死,然后被贬至穷乡僻壤的贵州龙场。

上岗之后,由于戴罪之人不能住在驿站,他只好和仆人住在山洞里。

接下来,各种更坏的消息接踵而至:

虽然没有性命之忧,但也没有余粮,需要开荒耕种。

虽然有仆人跟随,但水土不服,仆人经常生病,需要他细心照顾。

虽然周边有村民,但都是少数民族,对他这个汉人心怀戒心,不通往来。

虽然好不容易碰到中原来的汉人,但却跟他一样属于被贬官员,他和随从不堪煎熬,全在附近身亡。

从小立志做圣人的王阳明,曾经顺风顺水的王阳明,感到了迷茫。

他开始重新思考生存的意义。

“什么是圣人之道?圣人们遇到我这样的情况,会怎么办?”

他经常躺在一副石头棺材里,独自地思考。

“孟子是贵族,每次出门都是豪华车队;孔子周游列国,也没有饿几天;周公是社稷之臣,谁敢动他老人家……”

他崇拜的那些古代圣人,都没有像他这样倒霉过。

直到一个风雨交加晚上,王阳明从棺材里跳起来,突然大喊大叫起来……

那一刻,他顿悟了。

此后,王阳明的人生一路开挂,在各种危难关头总能化险为夷,后来著书立说,建功立业,成为了众多人羡慕的人生赢家和精神导师。

王阳明

那个晚上,王阳明究竟悟到了什么?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大意是:圣人之道,我的内心本来就具有,以前向外在事物求道的做法,是错误的啊。

这句话看起来并不神奇,但它代表了王阳明人生的重大转变。

有同学就会问了:这不就是向内求吗?这不就是唯心主义吗?有那么重要吗?

而我想问的是:一个人是有成就了才自信呢?还是自信了才有成就?

我也不知道答案,不过我认为:依靠外在成就带来的信心,不能称为“自信”,只能称为“被证明的自我认可”;只有内在的信心,才是“自己相信自己”。

前者依靠外在的反馈驱动,后者依靠内在的驱动,如果你想当下就无忧无虑,你要选择哪个呢?

第三,最开始的微小差距,造就最后的十万八千里。

我们都知道有一个概念叫“蝴蝶效应”,对它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这原本是一个气象学的假说,但在经济学和历史学里面应用最广,网上有很多案例,在此就不举例子了。

我想说的是佛家的一个观点: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天堂还是地狱,只在一念之间。

蝴蝶效应

观念的差距可能很小,但是最后导致的心情和动作的影响却很大。

现在很多人为什么焦虑?有人还因此而早早离世。

在佛家看来,是我们的观念出了问题。

有的同学,看了别人家晒的“美好生活”,就开始有点自卑;参加完同学聚会,就开始有点后悔;听说多年不见的老同事已经财务自由,就开始怀疑人生。

难道要全世界人民都不如你,你才能开心?开心不开心,跟别人无关,走自己路,开自己的心。

别人混的好,我们要祝福他们;别人混的不好,我们要同情他们;遇到不顺,我们要感谢上天,又给了一次成长机会;遇到顺利,我们要感谢佛祖,一切不过是运气......

我们这样做,不是为了变成一个老好人,而只是为了变成一个开心的人。

开心是一辈子,不开心也是一辈子。

开心更容易超常发挥,说不定就很快达成目标;不开心一定会动作变形,很可能离目标越来越远。

你要选哪一个呢?

原谅自己的不完美,这么一个小小的正念,对有心之人就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开始。

第四,远就是近,近就是远。

佛法是不二之法,不仅仅讲究“众生平等”,也讲究“众概念平等”。

这种“混淆视听”的观念有什么用呢?

我们先看一个故事:

原新东方名师的李笑来,是一个非常会学习的人,就是我们最羡慕的那种“经常玩还成绩特好”的那种人。

他在26岁那年,有一天上午,他听一个人给他讲了一番道理,他觉得:“哇,好厉害!”

当天下午,听另外一个人给他讲了另外一番道理,他又觉得:“哇,好厉害!”

晚上躺在床上回想,他突然发现,这两个人所说的道理背后的根本竟然是矛盾冲突的……

他当场崩溃了——“原来我是完全没有判断力的一个人!”

批判性思维

最终他找遍了图书馆,最终找到了《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这本书的英文版,当年就反复读了10遍以上。20多年过去了,他还是特别强调《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这本书是他的逻辑启蒙教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拿出来复习。

评判性思维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但我们中国的学校很少教这门课,所以特别我们需要自己重点补习。顺便说一下:判性思维是西方很多的大学的必修课,而且往往是最先教授的思维课。

而这个批判性思维,就非常接近佛家“空”的含义和目的。

佛家从来没有“混淆视听”,从来没有否定“远和“近”的区别,这种故意的混淆,只是手段。

那么,它的目的是什么呢?

超越表相,不纠结在“远”还是“近”上。

这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

这句话就问到点子上了。

让我们超越表相的争论,把心思放在本质上。

举个例子:人人都想赚钱,那么,是不是应该天天想着赚钱的问题呢?

如果把赚钱的问题比喻成一扇被锁住的门,我们需要做的不是盯着门,而是去找到开门的钥匙,钥匙才是我们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2013fanxian.com/jbzzd/92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