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能治愈白癜风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为人所信赖的医生们大都有一个共同点:看透别人看不透的病,治好别人很难治好的病。
要做到这一点,既要有知识与经验的深厚积累,更要坚守一份珍视生命的情怀。
不久前当选为中国工程医院副院长宁光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医生。在接受《解放周末》独家专访时他说:“如果把医生这份职业仅仅视作养家糊口的饭碗,难免会急功近利,守住从医的理想,才会更有定力,才能守住底线。医学事业如此,每一个行业都是如此。”
?
宁光
现任上海交通大医院副院长、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和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会长等职。心路医生的使命就是时刻为拯救生命做准备翻开宁光教授的履历,是沉甸甸的科研成绩单——他带领团队完成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调查、白色脂肪棕色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等研究,在国际内分泌学界备受瞩目。他在国际顶尖医学杂志上发表论文达两百余篇。美国内分泌医师学会为他颁发过“国际内分泌学奖”,以色列糖尿病联盟授予他“终身成就奖”。
由此看来,宁光无疑是一位科研型医学家。然而,这位科研“大牛”并非只会埋首实验室。跟他看过门诊或查过房的医生,都会为他独到的临床眼光感到惊讶:“没想到他看病这么准。”
几年前,病房里一位60多岁的高血压病人准备出院,宁光见她一个人在收拾东西,便上前问了一句:“您的孩子怎么没来接您?”
“我没有孩子。”
“那您结婚了吗?”
“我结婚30多年了。”
“您怀过孕吗?”
“从来没有。”
直觉告诉宁光,眼前这位病人的情况可能不只是高血压这么简单。这种直觉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几十年来沉浸于内分泌疾病研究的大脑向他发出了信号。
宁光请病人留下,建议她做进一步的检查。后来的检查结果证实,这位病人所患的是一种十分罕见的名为迟发型21α羟化酶缺陷症的内分泌疾病,她的高血压和不孕症都是由这种罕见病所导致,而且这是一种家族性遗传病,这位病人的同胞姐姐同样无法生育。
出院时,病人激动地握住宁光的手说:“如果我早30年到您这里来看病就好了,那我这辈子可能就有机会做母亲了。”
许多罕见的内分泌疾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善于隐藏甚至伪装,医院医院,全国各地来求诊的罕见病患者并不罕见,宁光告诉学生:“看病时,一定要多听、多想、多思考,才可能真正看懂、看清一种疾病。”
熟悉宁光的人都知道,他看病很“煞根”(上海方言,意为彻底)。
在一次查房时,主治医生向宁光汇报一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的病情:“他已经接受了补充甲状腺素治疗,效果很好。”宁光走上前去,伸出手仔细检查病人的甲状腺,然后问主治医生:“你摸到过他的甲状腺吗?”
“没有,但B超显示,病人的甲状腺已经萎缩了。”主治医生答。宁光建议,让病人做一次特异性的甲状腺显像检查即碘扫描。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病人的甲状腺错长在了舌根部,这才是造成他甲状腺发育不良从而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真正原因。患病30年,这位病人终于得到了正确的治疗。循着同样的思路,宁光和同事们提出了“异位腺体病”的诊治办法,使本来症状和病因非常繁杂的与内分泌腺体胚胎发育有关的种类繁多的罕见病,有了规范的分类体系和诊治原则。
在宁光看来,看病看到“煞根”,并不是因为自己比别的医生高明,而是内分泌领域的疑难杂症实在太多,许多罕见病自己也是第一次遇到,而每次遇到这些病例时,他都格外珍视,从蛛丝马迹中查找线索,最终找出病因。
就这样,执着探索的宁光先后提出了遗传性内分泌疾病的3类10种分类方法,并相继在基因水平对近50种遗传性内分泌病做出诊断,其中有30余种是国内首次诊断,有两种属国际上首次诊断。宁光也因此被誉为“为遗传性内分泌病编写家谱的医生”。与此同时,他还与团队在国际上首次构建病种丰富、管理规范的遗传家系库,这对保护遗传资源、探讨疾病发生机制及高危人群预防有重要意义。
宁光说,对医生来说是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意外,对病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生命。医生的使命就是时刻为拯救生命做准备,为生命做准备就意味着要做更多的准备,只有更扎实、更淳厚的知识储备以及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才能把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好。
扎实却不拘泥,探索却不冒进出生于医学世家的宁光,从小就崇拜医生,在他眼里医生是一份能够创造生命奇迹的职业。在山东济南当实习医生时,他就亲眼目睹了一次“起死回生”。
有一天,急诊室突然送来一位陷入昏迷的年轻病人,他的身边没有家属也没有朋友,到底有何病史无人知晓,唯一确定的情况是,他刚到济南火车站就突然晕了过去。
宁光当时的带教老师徐德凤教授经过仔细检查,立即作出了判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一种糖尿病引起的急性并发症,非常凶险。他们迅速给患者进行了胰岛素治疗。几小时后,患者清醒了。
看到患者醒来的那一刻,年轻的宁光觉得很神奇,从那时起,他对内分泌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暗下决心:自己也要成为那样出色的医生。
不久后,这个对内分泌学着了魔的山东小伙考取了当时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即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内分泌学研究生,医院著名的陈家伦、许曼音与罗邦尧教授。
一代名师们为宁光叩开了一座医学殿堂的大门:内分泌学涉及人体所有的系统和器官,近代医学的许多进步都源于激素、受体等的发现。老师们告诉他,“创新是内分泌学科的特点。在这里,能做的唯有在刻苦求学、严谨为医的基础上,去思考、去发现。”
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卫庆教授至今保留着一张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图表。那时,便携式血糖仪刚刚进入人们的视野,血糖监测与糖尿病的筛查主要都靠测静脉血糖。这篇发表于年的研究,分析了毛细血管血糖与静脉血糖的相关性。这张图上汇集了个血糖点,在那个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制作图表的人必须用笔和圆规将个血糖点一一进行记录。这一研究结果最终证实了便携式血糖仪快速、简单、准确,从而使其应用范围从血糖自我监测扩大到糖尿病的筛查。这份图表的制作人正是宁光。
做学生时,宁光继承的是全上海乃至全国最好的内分泌学大家的治学之风,待到他带团队时,他也将这份扎实却不拘泥、探索却不冒进的风格,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自己的学生们。
在医院内分泌科,从周一到周四每天中午都是排得满满的,因为医生们都很忙,只有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抓紧讨论、互相学习。周一是研讨会、周二是外请专家报告、周三是大查房、周四是研究生工作汇报。边吃午饭,边开会,将午餐与业务学习合二为一的“午餐讨论会”,早已成了瑞金内分泌每天中午雷打不动的传统。许多重要的科研发现与罕见病诊治,最初都是在午餐桌上讨论出来的。
为了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个体化、综合治疗,宁光早在十年前就在医院率先建立了“内分泌代谢病学科群”,将心血管科、神经外科、泌尿外科、病理科、放射医学科等各科专家汇聚在一起,每周共同研究疑难杂症的对策,瑞金内分泌也成为国内“疑难杂症终极汇聚地”。
宁光的学生毕宇芳医生说:“宁老师每个月都会不定期地找我们这些课题组长探讨小组工作情况,许多课题都是他最先提出的理念并在他的指导下推进并获得成功的,而他总是把通讯作者的署名让给我们。”心声把发表科研文章这件事过分量化或功利化,就远离了科研的初衷解放周末:研究内分泌代谢疾病几十年,在您眼中这门学科最大的魅力在哪里?
宁光:提到内分泌代谢疾病,许多人会想到糖尿病、甲状腺病等常见病,其实内分泌代谢疾病还包括许多不为人知或十分罕见的腺体性疾病及内分泌肿瘤,这些病很难诊断,有些患者甚至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得了什么病,更谈不上治疗。
医院最终找到我们时说,“找到医院,我就放心了。”这句话,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很重的责任和压力,促使我们想方设法帮他们查清楚病因并进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探索一些新的方法,研究一些新的技术,这一系列探索未知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医学最大的魅力。
解放周末:在探索疾病的同时,研究新的技术和方法,做科研和看病在您看来是融会贯通的事。
宁光:是的,我从来没有把这两者割裂开来对待。在临床中发现了问题,自然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通常说的科研,两者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病人。医院的职责所在——医院治疗不了的疑难杂症,探索最新的技术治疗,并将这些技术发展完善,医院。
解放周末:可是在一些医生看来,每天要面对这么多病人,既要看病又要手术,如果还要花时间去做科研,是一种额外的负担。
宁光:是的,当把临床与科研完全分割,科研对医生就是一种负担。但是为了解决临床遇到的问题,服务于临床就是医生必为之事。我们有时将“科研”异化了,认为只有在实验室里进行的才是科研,其实不然,每一项技术的革新,每一个用药方案和诊断方案的发展,都是科研,科研无处不在,科研浸润在临床中每一个环节。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应该具有研究和探索的能力。
解放周末:如何成为这样优秀的医生呢?
宁光:一名优秀医生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储备。因为你所面对的每一位病人都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医生治不好病,是因为把每个病人的病都看成一样的。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会满足于处理好简单的病症,他既要掌握疾病的共性,即进行规范化治疗,也决不能忽视个体化的差异。即使是我们最常见的糖尿病或者外科最常见的阑尾炎,一百个病人就可能有一百种情况。
身边的年轻医生曾请我推荐几本书,我推荐他们看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写的《Thinking Fast and Slow》,书名翻译过来就是《思考快与慢》。很快就能做出反应甚或不用思考就反应,往往出于人的本能。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就会将正确的判断变成习惯甚或本能,减少思考的时间,提高反应的速度。一名优秀的医生,就是要把别人想得慢的医学知识转化为本能反应出来的经验,而这种本能就来源于深厚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只有充分的积累,才能练就火眼金睛。为什么有时候问一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因为一个看似常见的症状,在有经验的医生看来,它背后可能蕴藏着罕见的病因。
解放周末:这也是为什么病人都想找有经验的医生看病的原因。
宁光:不得不说,并非经历即为经验,也非书本即为知识,必须将经历和读书再经过思考,经过提炼,升华为规律,才能成为经验,才可以如同一位优秀的医生那样做出说不清道不明,但确实正确的本能反应。更有甚者认为,现在知识储备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我们有手机,有百度,随时可以搜索,遇到不懂不知的事情搜索一下就可以了,但是没有储备脑子会变得越来越空白,医者的本能就没有了。医生为什么要做科研?为什么要不断积累经验?为什么永远要学习?原因就在于此。
解放周末:科研与临床对一名优秀的医生而言同样重要,而且,科研的目的绝不是发表文章。
宁光:对。在有些医生看来,为什么要做科研?就是为了发表文章。为什么要发文章?就是为了要晋升。这种想法就完全背离了科研的本意。
在我看来,发表科研文章就是一种分享,有了新的发现,积累了好的经验应该与同行们分享。把发表科研文章这件事过分量化或功利化,就远离了科研的初衷。为了理想而选择从医的人多了,这个群体才更有希望
解放周末:医患矛盾是当下人们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