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波动的血糖更具危害性

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等因素,导致其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加上有些糖尿病患者还存在饮食控制不佳、用药不合理、治疗的依从性较差等因素,使得血糖总体水平升高以及血糖的波动性增大,从而使有些糖尿病患者的全天24小时血糖波动明显(尤其是餐后血糖显著上升),使其非同日测定的空腹血糖(FPG)和餐后血糖(PPG)的变化也较大。

刘女士的父母均患有糖尿病。由于血糖长期控制得不好,她的母亲于三年前死于糖尿病肾病,她的父亲如今也因脑中风瘫痪在床。也许是遗传的缘故,今年只有40多岁的刘女士在几年前的一次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糖尿病。但除了血糖高以外,她的血压、血脂、心电图等指标均正常。有了父母的前车之鉴,刘女士对于自己血糖的控制异常严格,甚至经常因为节食过度而导致低血糖。这些年来,她多次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糖尿病患者最近2~3个月内血糖平均水平的一项指标)化验,其结果均大致正常。

前不久,刘女士因过度劳累而感到胸闷、心前区不适,经医院检查,她被确诊患有冠心病。刘女士对此很不理解,自己的血糖明明控制得不错,怎么还会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呢?其实,刘女士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与其血糖波动有较大的关系。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人的血糖并非恒定不变,一日之中的不同时间(如餐前与餐后)或非同日的同一时间,其血糖往往都有一定的波动,只是波动的幅度不大(血糖曲线相对平缓),这主要是因为人体具有非常精细的神经内分泌调节系统,该系统可以使人的血糖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

临床证实,餐后高血糖以及因降糖药物使用不当引发的低血糖,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餐后高血糖可显著地增加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而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后的危害有时比高血糖造成的危害还要大。可以说,糖尿病患者发生一次严重的医源性低血糖或由此诱发的心血管事件,可能会抵消其一生维持血糖正常所带来的益处。

国外曾进行过这样的一项试验:同时观察波动性高血糖和稳定性高血糖对人的脐静脉内皮细胞凋亡所造成的不同影响。结果发现,波动性高血糖对脐静脉内皮细胞的损伤比稳定高血糖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该项研究提示,波动性高血糖更能增强人体蛋白激酶C(PKC)的活性,更能激活氧化应激反映,从而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并最终加速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波动性高血糖可显著地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死于微血管病变和心血管病变的危险。这是因为,当人体长期处于稳定的高血糖状态时,其组织细胞的调节机制会产生适应性变化,使组织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受损的程度相对稳定,而一旦患者的血糖反复波动,就会使其组织细胞的调节机制发生改变,从而加速组织细胞形态和功能的损害。

严格地控制血糖(即强化治疗)可以显著地降低糖尿病患者发生各种慢性并发症的概率,尤其是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概率。但糖尿病患者对血糖的控制越严格,发生低血糖的可能性就大,血糖波动的幅度也就越大,这就容易使前者给身体带来的益处在一定程度上被后者所抵消。为此,国际上提出了“精细降糖,平稳达标”这一治疗糖尿病的最新理念。按照这个理念,控制血糖应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血糖总体水平的控制;二是对血糖波动性的控制。简单地说就是:既要降低高血糖,又要防止发生低血糖。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让白斑告别
武汉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2013fanxian.com/lcbx/1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