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友”有啥病也别有糖尿病。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糖尿病的“心”处方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有啥病也别有糖尿病,常听“糖友”这样调侃。历史上没有哪个年代像今天这样,糖尿病的发病率呈井喷式,高达9.7%,25年间发病率增加了25倍,是我国引起致残、致贫及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而且1.4亿糖尿病前期患者以每年8-10%的速度转化为糖尿病。因此,今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应对糖尿病”。那么,作为一种心身疾病,它和心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采访医院心身疾病科主任、主任医师于雪竹。糖尿病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很常见于雪竹主任先举了一个例子。36岁的安女士,是一名公务员,患糖尿病10年,近3个月来经常紧张不安、焦虑,担心会发生眼底出血、尿毒症、昏迷等。平时上班时,经常走神儿,晚上躺在床上碾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整日提心吊胆,不能象以前一样工作,上3天班就得休息一天,与同事交往减少,听到与“糖”有关的话题,就心神不定,局促不安,想法设法躲开。总是想自己有糖尿病真糟糕,病重了怎么上班;丈夫怎能与一个病人生活一辈子;自己不行了父母怎么办。医院,服降糖药效果不佳,医生说她情绪不好影响血糖,建议作心理咨询。糖尿病是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进展性疾病,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但是,糖尿病不是单一的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而是多因素所引起的心身疾病。糖尿病患者出现心理问题很常见。”于雪竹强调。于雪竹说,当人处于紧张、焦虑、恐惧或受惊吓等应激状态时,交感神经兴奋,就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而胰岛素直接降低血糖,使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保持平衡,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如果胰岛素分泌不足,血糖就高了。她打了一个比喻:“如果把我们的人体比喻成一辆汽车,那么推动它前进的‘汽油’就是血糖。不去‘油箱’家串门,‘汽油’就会溢出来,那么血糖就升高了。”同时,交感神经还作用于肾上腺髓质,使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间接地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也会使血糖升高。她说,人格因素也是造成糖尿病的重要因素,在同等的心理压力下,不良的人格因素往往是引发糖尿病的直接原因。糖尿病患者常有内向、情绪不稳、被动、依赖、不安全感、优柔寡断等不良性格特征。当压力事件出现后,一旦缺乏充足的社会支持,就会感到难以应付,出现一系列应激反应,进而促使血糖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于主任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否认在患病早期,患者往往不能很快接受患糖尿病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持否认和怀疑的态度,认为“不可能”、“我怎么能得糖尿病呢”,怀疑化验结果和医生的诊断,否认自己患病,拒绝接受治疗,不注意控制饮食,或自认为得了糖尿病无非就是血糖高了一点,对身体无大影响,对疾病采取无所谓、满不在乎的态度,可能导致病情进一步发展和恶化。2失望和无助1型糖尿病患者一旦被确诊,可能将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否则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代谢紊乱。尤其青少年患者,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的大好时光,得知没有根治的可能,常有一种愤怒的情感,恨“苍天不公”,加上必须终身控制饮食,平添了巨大的经济负担、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患者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整日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中,情感脆弱,对治疗采取消极的态度。有些人还认为患病是父母遗传的结果,将愤怒的情绪转移向父母,对父母,甚至所有人采取不友好的态度,久而久之会出现人格改变。3焦虑恐惧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加上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欠缺,或者存在许多误解,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担心会影响自己一生,害怕死亡等。对治疗和药物的不良反应过分关心,也可导致感觉过敏、精神高度紧张、失眠等。4自责自罪患者患病后可能丧失很多功能和机会,不但不能照顾家庭,履行自己各方面的义务,同时,长年治疗又花费大量的金钱和时间,给家庭造成巨大的负担。因此感到自责、内疚,认为自己成了家庭的累赘,这可能是悲观厌世和自杀心理产生的前期阶段。5悲观厌世患病时间长,并发症多且重,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可能对治疗产生失望和对立情绪,认为无药可医,自暴自弃,对医护人员不信任;或者因长期治疗花费巨大的财力物力,因病致贫,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因此不积极配合治疗,甚至放弃治疗,表现出一种冷漠、无动于衷的态度,伴有明显的抑郁情绪,经常唉声叹气,面带愁容,悲观厌世,出现自杀的想法和行为。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处方于主任给广大糖尿病患者开出了以下心理处方。1战胜自我病痛的折磨、经济的压力、生活质量的下降,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要面对的。从糖尿病患者的调侃语录中,我们感觉到了“糖友”内心深处的痛苦、无奈还有无助。所以,战胜自我,是每一位“糖友”战胜糖尿病的首要任务。2正确面对糖尿病不能治愈,但能控制,控制好了,跟正常人一样,治疗方案需要不断调整,关键在于自我管理。目前世界上没有根治糖尿病的药物,请不要轻易相信“祖传秘方“,“重大发现”“根治糖尿病”等夸大其词的宣传。3支持性心理治疗通过解释、疏导、安慰,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耐心细致地介绍有关糖尿病的知识、高血糖的危害性和不及时治疗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加强他们对饮食、运动及科学用药的重视程度,使其克服对疾病怀疑、拒绝及满不在乎的心态,以帮助患者消除各种消极情绪反应。4培养良好心态心态可以使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使地狱变成天堂。我们得了病并不可怕,关键是我们要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战略上蔑视,战术上重视,一个人常保持正向乐观的心态,会平息由压力而带来的紊乱情绪,也能把问题导向正面的结果。培养良好心态的方法如下:倾诉释放法,就是对朋友、家人、同事、心理咨询人员进行倾诉;能量宣泄法,就是哭出来、写出来、喊出来、动起来;合理情绪疗法,就是帮助糖尿病患者解决因不合理信念产生的情绪困扰,因为引起患者情绪困扰的并不是患糖尿病这件事情,而是对患病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比如得了糖尿病就等于得了不治之症,如果这样认为就会出现焦虑、抑郁情绪,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展性疾病,只要正确、有效地治疗,治疗达标了,就能明显延缓或减少糖尿病的并发症,从而早获益;创造和谐的工作与家庭环境,因为这可以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情,当然病人也要自己克服急躁易怒的情绪,遇事冷静、大度;患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些娱乐活动或听听音乐,使生活添乐趣,精神上有所寄托,这样可以摆脱不良情绪的控制,有利于糖尿病的控制。5行为疗法主要是对患者进行饮食控制、合理运动、血糖监测、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改变其行为,从而达到科学治疗的目的。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严重的焦虑、抑郁情绪,通过上述方式不能进行自我调节,一定要到专业机构进行专业的治疗。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