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这届年轻人们可能都觉得
糖尿病是中老年人才得的病
离自己很远
其实近得可怕
每10个中国成年人
就有1个糖尿病人
每3个中国成年人
就有1个糖尿病前期患者
糖尿病的发病率骤升,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健康。然而公众对于糖尿病的认识仍然存在诸多误区!
误区一:糖尿病是治不好的,所以不用治
持有这种观念的糖友,大部分都比较悲观,容易出现抑郁情绪。
其实,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是有诊疗规范的,尤其是早期积极治疗,效果还是非常肯定的。
国际和国内的很多大型研究,已经充分证明,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延缓和减轻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医院内分泌科汪日红医生介绍道:目前在我们糖尿病门诊和糖尿病病房,有很多糖尿病病程很长的病人,有的甚至是30多的老糖友,他们在内分泌专科医生的指导下,长期规范的治疗,目前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这就是长期规范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也是指导我们科学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活教材”。
误区二:过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有部分糖尿病患者,会担心使用糖尿病药物,会不会有肝损害、肾损害?
有的糖友甚至有意的减少药物用量,甚至擅自停药。其实,没有必要过分担心,关键是合理监测。
糖尿病药物进入临床前,是经过严格的药物临床研究的,各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基本上是比较明确的。但具体到每一个病人,它又有个体差异,需要科学对待。目前的医疗检测技术,能够帮助早期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药物的肝肾损伤。
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只要不是长期过量服用,目前常用的糖尿病药物还是比较安全的。
但是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代谢缓慢、排泄障碍,容易在体内积聚,加重肝肾负担,容易出现肝肾功能损害。这部分患者需要选择肝肾功能损害最小的药物,必要时早期开始接受胰岛素治疗。
误区三:胰岛素具有依赖性
很多患者血糖已经很高了,按照糖尿病的治疗规范,应该接受胰岛素治疗,让自身的胰岛细胞得到应有的休息,保护胰岛功能。但有的患者就是不选择胰岛素治疗,甚至认为胰岛素和毒品一样,具有依赖性和成瘾性。
其实根本没必要有这种顾虑,其实胰岛素在我们每个人体内都是存在的。
大部分早期血糖高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血糖接近正常,胰岛功能逐步恢复后,可以改口服药物的。
1型糖尿病需要终生依靠胰岛素,这是一个特例。
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病程较长,自身胰岛功能较差,也是需要补充胰岛素治疗的。
想知道你是不是需要长期胰岛素治疗,这个问题交给专业的内分泌科医生来回答比较好。
误区四:只测空腹血糖就够了
现在大家的健康意识增强了,很多朋友每年去体检,这是值得提倡的。但目前大部分人都只测空腹血糖,有些先进一些体检套餐里会包含糖化血红蛋白,但很少有体检项目包含餐后血糖。
有研究发现,大部分糖尿病患者首先是餐后血糖开始升高,数年之后开始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有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俗称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大部分是在糖尿病较晚的阶段,或者说是较严重的阶段。
科学体检,在早期筛查糖尿病非常重要。最经典和最标准的筛查方法是75g葡萄糖耐量试验,流程其实非常简单,在一般的医疗机构都已经常规开展了。
误区五:只要没有不舒服,就不监测血糖
定期检测血糖非常重要,因为通过血糖检测我们可以了解目前的血糖控制得怎么样,目前的降糖方案是否需要调整。
但是有些患者,自从医生给他开了降糖药之后,就一个药吃到底,吃完之后就到药房购买,很少检测血糖。他们认为,糖尿病已经在吃药了,想当然的认为血糖肯定不会高。
其实血糖和饮食、运动、情绪、睡眠和药物等多种因素有关,需要不断检测才能了解自己的真实血糖状况。目前有瞬感血糖监测技术,可以给患者带来更多的便利和舒适性。
误区六:只要没有不舒服,就不筛查并发症
并发症是糖尿病防治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长期血糖高,会引起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影响到心脏、脑、肾脏、眼睛和足等重要脏器的功能。
同时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免疫功能低下,容易合并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甚至肝脓肿等。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先进的治疗手段已经逐步出现,帮助糖友一起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早期识别和定期筛查糖尿病的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
●专家简介●汪日红
医院
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15年,擅长糖尿病和甲状腺疾病的预防和规范诊疗,对肾上腺疾病、性腺疾病和垂体疾病也有较高的造诣。
扫码加杭师大附院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