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饮食治疗之预防饥饿与糖尿病康复

课程内容来源于《糖尿病人的饮食管理一书》王英、聂文涛著。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儒医理论视角下的饮食管理究”(10YJCZH)基金资助,由天津医科大学人文学院王英教授及著名中医糖尿病专家聂文涛共同著成。书中以儒医理论为视角,对常见谷物、蔬菜、坚果、浆果、肉食等进行了综合比较,对中国人常见的日常食物进行了考察,从食物结构与健康的角度梳理了中华民族的食物发展历史,由此得出结论:维护传统食物结构是预防糖尿病等代谢疾病流行的根本所在。全书围绕经典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中的健康理念,发觉了经过验证且符合历史传统的饮食管理方法。

糖尿病人常常面临饥饿

胃肠道食物缺乏是导致饥饿感的最常见原因。

在视觉上和嗅觉上的食物刺激,可以导致饥饿感出现。

紧张焦虑也能导致饥饿感出现。

饥饿是伴有巨大食欲的胃肠不适感,并随着这种不适感的加重逐步使整个躯体感到痛苦甚至折磨。

一部分人随着饥饿感进一步加深可出现虚汗、心慌等低血糖症状;另一部分人逐步适应了该状态,身体不适感可以逐步缓解。

饥饿可以导致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糖素分泌增多来维持血糖,有时甚至随之发生血糖升高。这个过程包括:

1.肝糖原转化为葡萄糖,而使血糖升高。

2.肌肉分解,释放出氨基酸最后转化为血糖。

3.脂肪分解,血液中甘油与脂肪酸含量增高。

其中,甘油可直接转化成血糖,而脂肪酸在转变成血糖的过程中,约有1/4转变为酮体。

饥饿时,血液中的酮体含量可增加几百倍,因此进食障碍可以导致酮体酸中毒。

脂肪酸和酮体可以被心肌、肾皮质和骨骼肌活动所利用而消耗,一部分酮体可成为大脑活动的能源。

饥饿时,人体糖异生加强,血糖利用减少,以此维持血糖水平,保护大脑、中枢神经。

糖异生-生物体将多种非糖物质转变成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

在哺乳动物中,肝是糖异生的主要器官,正常情况下,肾的糖异生能力只有肝的1/10,长期饥饿时肾糖异生能力则可大为增强。

⒈糖异生作用的主要生理意义是保证在饥饿情况下,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

血糖的正常浓度为3.89-11mmol/L,即使禁食数周,血糖浓度仍可保持在3.40mmol/L左右,这对保证某些主要依赖葡萄糖供能的组织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停食一夜(8-10小时)处于安静状态的正常人每日体内葡萄糖利用,脑约g,肌肉(休息状态)约50g,血细胞等约50g,仅这几种组织消耗糖量达g,体内贮存可供利用的糖约g,贮糖量最多的肌糖原仅供本身氧化供能,若只用肝糖原的贮存量来维持血糖浓度最多不超过12小时,由此可见糖异生的重要性

⒉糖异生作用与乳酸的作用密切关系

在激烈运动时,肌肉糖酵解生成大量乳酸,后者经血液运到肝脏可再合成肝糖原和葡萄糖,因而使不能直接产生葡萄糖的肌糖原间接变成血糖,并且有利于回收乳酸分子中的能量,更新肌糖原,防止乳酸酸中毒的发生。

⒊协助氨基酸代谢

实验证实进食蛋白质后,肝中糖原含量增加;禁食晚期、糖尿病或皮质醇过多时,由于组织蛋白质分解,血浆氨基酸增多,糖的异生作用增强,因而氨基酸成糖可能是氨基酸代谢的主要途径。

⒋促进肾小管泌氨的作用

长期禁食后肾脏的糖异生可以明显增加,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可能是饥饿造成的代谢性酸中毒,体液pH降低可以促进肾小管中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合成,使成糖作用增加,当肾脏中α-酮戊二酸经草酰乙酸而加速成糖后,可因α-酮戊二酸的减少而促进谷氨酰胺脱氨成谷氨酸以及谷氨酸的脱氨,肾小管细胞将NH3分泌入管腔中,与原尿中H+结合,降低原尿H+的浓度,有利于排氢保钠作用的进行,对于防止酸中毒有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饥饿不能作为康复糖尿病的基本手段。

据调查,身体完全健康的人可以在不进食的情况下生存50天左右。

饥饿感会在最初一段时间内变得越来越强烈,但随后饥饿感会逐步减退。这是因为来自身体内的激素和血糖调节能力被激发,肝糖原开始转化为葡萄糖,组织内的脂肪开始大量分解,从而使血糖得到维持。

对糖尿病人来说,饥饿可以产生两种极端的情况:一种是低血糖死亡,另一种是低血糖之后的高血糖。

人体在进食时,随着食物的增加,胃开始逐步变大变薄。不同的人饱腹感产生时,胃的大小不一样。有的人在吃的肚子鼓鼓的时候才会有饱腹感;另一些人感觉到吃饱了,可看上去肚子并没有凸出的形象。

进食量经常处于正确的状态,可以建立起正确的饱腹感。正确的饱腹感,对维持整个身体的健康都十分重要。胃的正常蠕动、正常分泌消化酶、正常分泌胃酸等,可以保持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并维持内分泌系统的稳定。

所以,有效预防饥饿的发生,可以使糖尿病人血糖处于更加平稳的状态。过度饥饿、暴饮暴食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都不利。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的发生是五脏柔弱的结果,而五脏柔弱又是胃气弱造成的。

《黄帝内经·灵枢·五变》:“人之善病消瘅者,何以候之?少俞答曰: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

气口,人体部位名。即寸口

《黄帝内经·灵枢·玉版》:“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

华佗:“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则五脏六腑皆壮。”

张景岳:“脾胃为水谷之海,得后天之气也。何也?盖人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养。非精血,无以立形体之基;非水谷,无以成形体之壮。”

不仅如此,胃气也是关系到整个生命健康和生死的重要因素。人体的消化系统功能也影响到血糖和并发症。

叶天士:“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者,势虽重而尚可挽救;不能食者,势虽轻而必致延剧。此理亦人所易晓也。”

张景岳:“胃气之关于人者,无所不至,即脏腑、声色、脉候、形体,无不皆有胃气。胃气若失,便是凶候。”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在分析糖尿病患者经常发生的“饥”、“渴”关系时,《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指出:“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善饥”;“少阳之复……渴引水浆”。胜,太过的意思;复,对“胜气”的应对。也就是说,“善饥”是起因,“渴”是结果。这种因果关系,记载了古人“善饥”与“消渴”关系的观察。又说:“皆随胜气,安其屈伏,无问其数,以平为期,此其道也。”

在现代营养学中,饥饿一词已经成为广义的饥饿,是指某些营养素如氧、水、蛋白质甚至微量元素严重缺乏的一种状态。这样使用饥饿的概念,是用客观的营养指标代替了饥肠辘辘的主观感觉。

近年来,现代医学的上述情况有所改变。事实上,所有的科学计算都是对此前的更多人的平均情况来说的,因此不能确定这样做对目前的病例仍然是最适合的。而个体的直接痛苦,则反映了躯体的不适应。

目前流行对进食成分及结构的计算,都是通过劳动强度、身高、体重三个方面综合考量的。实际的情况是,影响患者对食物需求量的第一要素是内分泌状况。比如一个甲状腺素分泌较高的人,吃什么都不胖;而一个甲状腺素分泌较少的人,则吃什么都发胖。这种内分泌状态造成的差别不仅可见于疾病状态的人,也广泛见于健康人群。

对每天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也不能通过简单公式预见,所以也就无法确定究竟需要吃多少或吃什么。人体在不同情况下所需要的热量波动范围很大。比如多爬一次楼梯或者多走一段路,速度的快慢等都会产生能量消耗的波动,也不是可以准确预测的,所以使用天枰来计算患者每天和每次的进餐内容,虽然精确但未必正确。

患者的主观感受是一个永远不能轻视的问题,解除患者的痛苦也应该是医学重要的任务。

赞赏

长按







































早期白癜风要怎么治疗
郑华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2013fanxian.com/jbzzd/2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