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hiliao/211227/10122890.html你的理解对吗?
患者迷思
金先生40多岁,得糖尿病3年,吃二甲双胍,阿卡波糖,格列吡嗪,空腹血糖8-10mmol/L,餐后少测,一般在13-15mmol/L。每次扎完手指,看着居高不下的指标,他内心很担忧,但他又感觉自己平时好像没有太多不舒服,降糖药也都按时吃着,慢慢的也就放松警惕对指标习惯了。表1金先生疑惑:我是该相信指标,还是相信自己的感觉?像我这样的空腹血糖,严重吗?一、杀人于无形的“软刀子”
很多糖尿病患者的想法跟林先生一样“我只是空腹高一点,我只是餐后高一点,没啥感觉,问题应该不大。”其实,这种想法非常危险!医院内分泌科杨文英教授说过“糖尿病,跟别的病不同,比如得了肺炎,今天咳嗽,明天发烧,它的进展非常快,这些初期就很明显的症状会迫使你马上就医,但糖尿病走的路子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呢?图1我们知道:空腹血糖≥7mmol/L,餐后≥11.1mmol/L,就可诊断为糖尿病,当处于这个血糖点,很多人是没有任何症状的,所以也就不当一回事。但是,切记“没症状”就等于“没事”吗?当然不是!二、为什么偏偏是“7”和“11”
糖友们想想,为什么要界定空腹血糖≥7mmol/L,餐后≥11.1mmol/L这两个点为糖尿病?原因就在于,大量医学证据表明,当血糖达到了这两个点,它对身体的损害就切切实实发生了!图2可以这样理解,空腹7mmol/L也好,空腹10mmol/L也好,早期可能都没有明显症状,但你的高血糖却在慢慢地,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把眼睛、肾脏、血管、神经都侵蚀,等你察觉明显的不舒服时,往往已经是严重的阶段。因此,糖友们必须知道,你的指标,要比你的症状,比你的自我感觉,要重要得多!三、我的并发症是从哪天开始的?
程先生,约50岁时查出糖尿病,医生开了二甲双胍,格列美脲,吃药后,血糖马上降到5-6mmol/L,于是内心放松了警惕,觉得糖尿病也没什么,就是多吃几片药罢了。时间久了,吃东西也不忌口,测血糖发现指标有时高到8点多mmol/L、9点多mmol/L,但是身体并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于是也没放在心上。图3就这样过了3年多,一天,跟朋友聚会,吃完饭突然半边身子就动不了了,送医院被告知得了脑梗,医生说多半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住院将近一个月才出来。看了程先生的例子,试问,这么严重的并发症是他今天才突然得的吗?显然不是。并发症是从他空腹超过7mmol/L,餐后超过11mmol/L那天就开始的。指标,是标明对你身体发生损害的点;症状,是到了中后期才出现的。从指标异常到并发症,中间相隔的几年或者十几年,这个过程你没有调整改善,注定会自食苦果。四、没钱不可怕无知才可怕
年世界糖尿病日主题是“糖尿病无知的代价”,对这个病无知,是要付出代价的。我们看到很多人,他没得并发症时,你让他重视,他不会听你的,他之所以不重视,是因为一时的放纵不会马上见到后果,所以他就容忍了自己血糖高。但是当结果发生了以后,你看着他眼睛看不见了,脚烂了,肾坏了,谁都知道有多难受,这时我们又很同情,不忍心说什么,不忍心责备说,你以前为什么不重视。但是,同情归同情,到了这个阶段,哪怕是最好的医生,想要帮他治好,想帮他恢复,谁都没有这个能力了,只能是保守治疗,坐上轮椅、插上管子、每天扎好几针,毫无生活质量和尊严可言。五、忠言逆耳良药苦口
在中国,做糖尿病教育是很难的,有时候你耗费心思劝他,说他身体有问题要及时解决,他还认为你是不是有其他目的,反而听信哪个偏方一下子就能把病治好,动脑子想想就知道不可能有这样的事。糖尿病跟别的病不一样,除了吃药,更多时候要靠自己平时调理,所以哪怕大家不爱听,我们还一直在坚持做糖尿病教育,希望在我们的引导陪伴下,每一位糖友能树立正确的观念,获得更好的血糖值和身体状态。当然,空腹7-8mmol/L或10mmol/L以上所代表的危险程度,和治疗方案是不一样的,以后再给大家讲解。什么样的人容易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趋势。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上升至11.2%。如果您是糖友中的一分子,如何面对、管理这个“甜蜜负担”呢。
日前,北京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杨金奎教授做客“健康大家谈”直播间,带大家了解如何管理好糖尿病。
问
听说大肚子、小细腿的人容易得糖尿病?
杨金奎:大肚子、小细腿的身材被称之为腹型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因。在人类还需要以狩猎为生时,这种身材的人是有优势的。大肚子相当于骆驼的驼峰,是储存能量的,因此这种身材的人在食物匮乏(饥饿)的环境下更容易生存。但进入现代社会后,人类不需要与动物对抗、搏斗去获取食物了,优势就变成了劣势。能量长时间过多地储存在体内,容易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问
糖是万恶之源吗?
杨金奎:这里的“糖”指的是单糖(如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等)和双糖(如蔗糖、麦芽糖、乳糖等),它们可以被人体直接吸收从而使体内血糖快速升高。糖不是导致糖尿病的唯一因素,我们摄入的任何食物最终都会转化成糖,为人体提供热量,维持生命。因此,不要觉得糖是万恶之源。之所以不提倡糖尿病病人摄入单糖和双糖是怕血糖快速升高对身体产生损害。但血糖升高的快慢也与摄入量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如果是一杯糖水,让糖尿病病人每次喝一小口,一个小时甚至两个小时喝完,对血糖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问
为什么糖尿病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如此严重的损害?
杨金奎: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可以用一个通俗的例子来解释:如果你把一个新鲜的苹果放在清水里,这个苹果可能不会有什么变化,但如果你把这个苹果放在糖水里,它可能就会变成蜜饯。同理,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含糖量高,会对全身都产生损害,首当其冲的就是血管,出现诸如心脑血管疾病(脑梗、心梗)、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足等大血管并发症。除大血管并发症外,糖尿病还会导致微血管并发症,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等。
问
管理糖尿病的“三条腿”,是哪三条?
杨金奎:运动、饮食、药物就像是管理糖尿病的“三条腿”的桌子,保持血糖平稳。这“三条腿”配合好才能真正的管理好糖尿病。有些患者得了糖尿病后会很沮丧,觉得什么都不能吃,人生很灰暗。其实,不是这样的。对于糖尿病病人来说:什么都可以吃。我们倡导的是健康饮食,这里的“健康”指的是均衡饮食,食物种类多样。
问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三条腿”如何配合好?
杨金奎:糖尿病患者要做到运动、饮食、药物这三方面的合拍,一个变,另外两个要跟着变。这要靠医生指导和患者自己摸索的经验,每名患者都是不一样的。
运动方面运动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评估患者是否适合运动。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运动,更不是所有的病人都适合高强度的运动。因此,不能过度强调运动的效果,盲目运动带来的后果可能弊大于利。
最近,天气变冷,有名糖尿病患者在跳广场舞的时候突发心梗去世了。因此,特别提醒,中等强度的运动不适合有心梗风险的患者。中等强度运动的标准是:运动时出微汗或者运动时心率维持在-年龄所得的数值,持续30分钟。这就是糖尿病患者每天有效的运动量。如果今天摄入的食物较多,那就多运动一会,一般情况下运动时间不要超过一个小时。
饮食方面有的患者会说我多运动了,是不是就可以多吃一点。这是一定的。运动会消耗热量,若不多摄入食物会导致低血糖的出现。我有名患者,血糖控制的很好,严格按照医生为他制定的标准执行。但他有时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格,有一次他游完泳,没有及时补充能量,发生了低血糖,晕了过去。
总的来说,对于普通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的控制饮食。因为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体型都偏胖,医生会叮嘱其少吃一点。但对于体型较瘦的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我们鼓励患者多吃一些。1型糖尿病患者在早期容易出现营养不良,因此在用胰岛素的同时,建议患者多吃。当然多吃也不是随便吃,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制定比其他人偏高的食物摄入量。糖尿病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对于饮食的控制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自身的运动情况来调节。
服药方面有些患者会自己调节药量,认为自己这顿吃多了就吃药,下顿吃少了就不吃药了。这是不对的,定期服药对血糖的控制非常重要。不规律用药会造成血糖波动,而血糖波动会造成机体器官的损害,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问
还有哪些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杨金奎:很多人会问,我有糖尿病,我的孩子会不会得糖尿病。其实,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遗传病,只是有遗传倾向。除遗传因素外,还有以下危险因素。
1.肥胖。
2.上班一坐一整天,下班一躺一整天。
3.年龄超过50岁。
4.巨大儿或出生体重过低。
5.多囊卵巢综合症
6.妊娠糖尿病。
我国绝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是2型糖尿病,是由于增龄、生活方式不健康等因素造成的。因此,想要远离糖尿病,要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