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1.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
2.空腹血糖FPG≥7.0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小时内无热量摄入。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小时血糖≥11.1mmol/L。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mmol/L。
糖尿病根据发病的机理不同被分成四种类型,其中发病最多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此外还有少数病人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
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10%,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多起病急,“三多一少”症状比较明显,有些患者首次就诊时就表现为酮症酸中毒。其血糖水平波动较大,空腹血浆胰岛素水平很低。这一类型糖尿病患者一般需要依赖胰岛素治疗,否则将会反复出现酮症酸中毒,甚至导致死亡。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功能进行性破坏,最终患者必须要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水平和抑制酮体生成。
病因: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
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
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6对染色体的HLA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
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1型糖尿病。这是因为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1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都可以在1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
如牛奶、氧自由基、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2型糖尿病
通常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起病比较缓慢,体型较肥胖,病情较轻,有口干、口渴等症状,也有不少人甚至无症状,较少出现酮症。在临床上,“三多”症状可以不明显,往往在体检时或因其他疾病就诊时被发现。多数患者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可稳定控制血糖。但有一些患者,尤其是糖尿病病史较长,大于20年的,形体消瘦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胰岛素水平的低下,需要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
病因:
1.遗传因素
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
2.环境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年龄的增长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年龄因素
大多数2型糖尿病于30岁以后发病,在半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55岁以上。
4.种族因素
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2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
5.生活方式
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控制人体的遗传因素。但是,我们能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从而降低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开心一笑
十年前,有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好好珍惜,等被照成猪头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说四个字:“让我重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