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严重危害健康的慢性疾病。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渐进性的非传染性疾病,发病原因是胰腺不能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分解血糖或身体不能有效地使用胰岛素,导致血糖水平不断升高,对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损害尤其大。糖尿病可分为I型(胰岛素依赖型)、II型(成年发病型)和妊娠期糖尿病。
易得糖尿病的人群▲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糖在—mg/dL之间)或葡萄糖耐量减低者(餐后2小时血糖在—mg/dL之间);
▲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
▲已患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者;
▲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病史的,这些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一般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出2倍以上;
▲体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不仅易患糖尿病,而且常常同时还伴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健康问题;
▲年龄≥45岁者,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到高峰;
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危害不在于其疾病本身,而在于其急慢性并发症,其并发症可累及全身多个系统、器官。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
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
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的误区▲糖尿病主要是由吃甜食太多引起
真相:糖尿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导致的慢性全身性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高热量、高脂饮食,体力活动过少,肥胖,年龄增加,心理压力等。
▲年轻人不可能得糖尿病
真相:糖尿病已有年轻化的趋势,年轻人也需要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定期体检有助于早发现早治疗。
▲没症状就不是糖尿病
真相:“三多一少”指的是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部分患者只会有其中一个或两个症状,也有一部分患者尤其是II型糖尿病患者,也可能会没有任何症状。
▲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真相:糖尿病患者是可以进食含糖量较低的水果,但量一定要适宜,最好选择在两餐之间或运动后进食。
▲不吃主食血糖就不高
真相:长此以往,会导致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控制饮食应做到控制总量、合理分配、营养均衡。
▲无糖食品不用控制
真相:市场上出售的无糖食品大多数是“未添加蔗糖食品”,不是真正的无糖食品。比如无糖糕点的原材料为面粉等碳水化合物,依然会使血糖升高。
▲血糖控制得越低越好
真相:血糖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能过高过低。血糖控制得好,可以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血糖过低则会出现低血糖症。
▲糖尿病监测只需监测血糖就够了
真相:监测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况的主要指标,包括血糖的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是长期血糖控制的最重要的评估指标。
远离糖尿病▲适当减饭量,早餐最重要:“微胖”人群可以每天适当减少食物摄入量;吃早餐有助于增强饱腹感,进而控制午餐和晚餐的摄入,防止超重。
▲多吃全谷物,少喝甜饮料:多吃大麦、小麦、玉米、燕麦大米、小米、荞麦和高粱等全谷物食物,可以减缓人体吸收碳水化合物的速度;日常饮品尽量选择白开水、矿泉水。
▲多吃豆制品,经常喝绿茶: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喝绿茶有助于去除体内危害健康的自由基,另外,绿茶有助于保持血糖稳定,预防或控制糖尿病病情。
▲彻底戒烟酒:通常每天吸15根或更多根香烟的糖尿病女性发生心脏病的危险比从不吸烟的糖尿病女性大7倍。
▲努力减“肥肉”:超重会增加糖尿病危险,体重减轻10磅(约合4.5公斤)可显著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可以保持健康体重,促进胰岛素敏感性。
▲经常晒太阳:常晒太阳而摄入足够的维生素D,有助于增加胰岛素分泌量。
▲保证睡够觉:缺乏睡眠容易导致体内压力激素升高,进而影响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失衡。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