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b/20091014/11153079059.shtml
严格来说,黄斑水肿是多种眼底疾病或某些全身疾病在眼部的一个症状,而非一种独立的眼病,例如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糖网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等疾病都会造成黄斑水肿这种症状。其发病机理复杂,涉及眼部微循环障碍、炎症反应等多个方面。
黄斑区是眼底视网膜的一个重要区域,主要负责我们视觉的精细部分,如阅读、识别面容等。当黄斑区出现水肿时,就像是在这块至关重要的视觉区域上蒙上了一层水雾,发病后患者通常会感到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视野中心区域的暗点或变形。
治疗起来也总是反反复复,很多人治着治着就放弃了。
[左上]中医是怎么看待黄斑水肿的?
《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中提到:“黄斑色黄,居视衣中央,当属脏腑精华所在。”
中医认为人体的水肿是由于脏腑水液宣化输布功能的失调,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密切有关,若三脏功能失常,三焦水道不利,水液输布排泄紊乱,导致体内水湿停留,泛滥肌肤,从而引起头面部、四肢、腹部甚至全身的浮肿。作为水液代谢障碍引起的局部病理产物,同样可以停留积蓄于人体眼球的视网膜和黄斑区。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陈达夫教授认为“视网膜黄斑区属足太阴脾经,同时应兼顾视网膜所属的足厥阴肝经。脾失健运,不能升清降浊,聚湿生痰成饮,上泛于目,集于黄斑,形成水肿。“
《血证论》中指出:“血积既久,亦能化为痰水。”
血流不畅或血液溢出血管外等病理表现可导致脉外之津液环流不利,亦致气滞,促使津停为水。通俗来讲,就是指血管病变导致血液淤积,血管内外液体循环不畅,引起水肿。
病因病机不同,中医治疗方法也不同,我是河南中医院中医眼科娄彦蕊,临床近20年,也总结了很多经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
一:健脾利水法
适用于视物模糊或视物变形变小,黄斑部水肿混浊、中心反光消失的症状。常伴随纳食欠佳,大便溏薄、苔薄或滑腻、脉细。
代表方:五苓散加减(白术、茯苓、猪苓、泽泻、桂枝、米仁、山药、黄芩)
常见于“中浆”、“中渗”等病。
二:活血化瘀合利水法
适用于视力骤降,眼底出血较多,黄斑水肿混浊的症状。常伴随头痛胁胀,或有肢体麻木,舌质红常有瘀斑,脉弦。
代表方: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生地、牛膝、赤芍、桃仁、红花、桔梗、柴胡、桔梗、白术、茯苓、泽泻、三七粉)
常见于视网膜静脉栓塞、视网膜血管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病。
三:清肝泻火法
适用于视物不清或伴视物变形、黄斑部有水肿润浸、出血斑的症状。或伴有视盘充血水肿、眼球胀痛、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加减。(生地、当归、柴胡、木通、泽泻、车前子、黄芩、山栀、黄柏、龙胆草、生甘草)
常见于“中渗”,视神经炎等病。
四:疏肝降火合利水法
适用于视物模糊、黄斑部有水肿渗出或有视盘水肿充血、网膜出血的症状。伴随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质暗红、苔薄脉弦细。
代表方:丹栀逍遥散加减。(柴胡、当归、白芍、木通、茯苓、白术、甘草、丹皮、山栀、泽泻、车前子)
常见于“中渗”、“中浆”、视神经炎等病。
五:痰瘀同治法
适用于病程日久,迁延不愈,黄斑部渗出水肿明显,常伴有黄斑囊样水肿的症状。形体肥胖,头重眩晕,舌苔腻、舌质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滑。
证属“久病多瘀”、“顽病多痰”、痰瘀互结,相兼为患之症。代表方:桃红四物汤合温胆汤加减。(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白芍、竹沥半夏、茯苓、陈皮、积壳、生楂、浙贝母、党参)。
常见于病程较长的视网膜静脉栓塞、老年性黄斑湿性变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等病。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治疗方法外,中医眼科还有一些其他的辅助治疗手段,如针灸、推拿等。这些治疗方法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扶正祛邪,从而加速疾病的恢复过程。
最后提醒大家,中医讲究对症调理,文章中的方法不适合所有人。万不可照搬照用,还需诊断才能更为准确。如不对症盲目套方反而会使病情加重。